6月23日,“凯发国际娱乐官、人类世与奇点哲学”研讨会——暨《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陷入奇点》《将人生哲学到底》成果发布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2021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通过组织“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不断推进学术共同体对“奇点政智”的思考。为了进一步洞开学术视野、激荡学术思潮,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元宇宙、人类世与奇点哲学”研讨会,同时发布《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陷入奇点》(再版)与《将人生哲学到底》三项最新研究成果。此次学术研讨会云集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要求自然科学家们需要迅速做出应对,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来约束科技革命释放出来的消极后果。华东师范大学一直把学科交叉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尤其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在致辞中强调此次与会嘉宾有来自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与艺术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学者,还包括研究量子通信的科学家,这本身就是学科交叉化与知识去领土化的一次在地化实践,这也是华东师大一直在鼓励与推进的治学形态,有冲击力的思想成果就是这样生成的。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在致辞中说,吴冠军教授的《陷入奇点》这本书202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今年六月出了第二版,它是孙周兴主编的《未来哲学》丛书中的一本。《未来哲学》有700多页,是一本研究复杂的人类世政治哲学理论的厚书,写作风格却是面向大众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三联书店编辑黄新萍在致辞中说,《将人生哲学到底》是姜宇辉教授在传播哲学思想上的一次很可贵的尝试,他试图将哲学化繁为简,去掉学院派的繁文缛节,让读者以简明直接的方式接近思想本身。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做主旨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奇点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将人生哲学到底》作者姜宇辉教授做论坛主旨演讲《元宇宙、量子力学与人生哲学》。姜宇辉教授把他跟chatgpt关于元宇宙关于量子力学和人生哲学的对话摘录并呈现,并指出chatgpt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思考仅仅是梳理性的,会就某个问题提出一些思路,但是在给出思路时无法做到继续往前推进,打开可能性的方向。最后姜宇辉教授认为,chatgpt的思考对我们理解元宇宙和量子力学以及人生现实有非常巨大的帮助,他也希望未来跟chatgpt有进一步的合作,一起思考,进而打开人类思考未来的空间。
在主题研讨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认为《陷入奇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人类世的时代怎么和技术这个怪物进行共存。徐英瑾教授认为我们好像进入了人类世和后人类世相互纠葛的时代,后人类世很多东西来了,但人类世可能会一直挂在这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首先从当代思想史的角度简要梳理了吴冠军教授学术思路的发展,认为吴冠军刻有哈贝马斯的思想脉络。哈贝马斯一方面对于现代性保持了深刻的忧思,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为现代性做一个辩护。这点也体现在此次的新成果中。罗岗教授继而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评价道,吴冠军受古典哲学影响,并在之后的作品中留下痕迹。吴冠军及其研究所代表的学术路径展现了一种链接的可能性,可以在看上去高深晦涩的理论脉络中重新处理我们当代所面临的问题,即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可以这么深刻,深入介入当代中国人甚至是当代最前沿的命题,无论称之为技术哲学、后人类、超人类、人工智能等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认为《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通过提出互动本体论,尝试统一数字世界和物质世界。严锋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与元宇宙相关的眼界最开阔、最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著作,当然意义更超越元宇宙。当下的世界越来越对抗、封闭甚至是僵化,或者是回到某种黑格尔的模式,但是这个量子现实最大的意义在于现实性,就是捍卫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去探索一种创造性。这一点在两位教授的作品中都能得以窥见,也是他们的学术贡献。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教授童世骏认为,吴冠军用量子力学又一次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理论与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童教授进而从哲学本体论上解析了随着技术发展,元宇宙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真的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论和本体论。他指出,当下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包括元宇宙和chatgpt不是什么新现象,某种意义上是人类共识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变化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了。关键在于如果把这个变化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思考,或者是政治学思考的问题的话,我们从理论上如何理解它?从实践上来讲,又如何应对它?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对于现代性最根本的描述就是用时间来消灭空间,在这点上,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下人工智能、chatgpt等基本上都是对原有边界的一个突破、从而产生的新空间及其理解依旧有启发意义。马克思把工人作为掌握新技术的未来人来对接,对于当下的启示则是对于教育的关注。当下所有讨论的这些问题,最后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就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事业如何来应对这样的变化,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们都要深刻关注的问题所在。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教授童世骏